姜维是悲剧英雄,蜀汉最后的支柱。他的死亡,代表着蜀汉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。他被剖腹取胆,是因为他的复国之计险些成功,所以敌军极其痛恨他。
景元四年(263年),司马昭全面掌握曹魏的政权后,派钟会、邓艾和诸葛绪率兵三路合击讨伐蜀汉。
主将钟会统兵十余万,分别从斜谷、骆谷进兵,直取蜀汉门户汉中;邓艾率三万人由狄道(甘肃临洮)进军,以牵制姜维驻守在沓中(甘肃舟曲西北)的主力;诸葛绪率三万人进攻武都(甘肃成县西北),目的是切断姜维退路。
从这种安排可以看出,司马昭对姜维非常重视,三路人马的主要战略目的是消灭姜维在汉中的主力,进而攻打成都灭亡蜀汉政权。
但姜维反应很快且极为灵敏,立马洞悉了司马昭的战略意图,于是果断放弃汉中平原,收拢人马保存有生力量,据守成都平原的门户剑阁关,将钟会、邓艾、诸葛绪的三路人马牢牢地阻隔在外。
按照姜维的盘算,蜀魏两军长时间僵持下去,魏军人多、粮食消耗量大、翻越秦岭运粮困难,必然是最先支撑不下去的一方。而且这期间,如果蜀军抓准机会,再搞一些突袭、骚扰之类的小规模灵活攻击,胜算就更大了。
只是让姜维没想到的是,成都忽然传来刘禅的诏书,命令他们向魏军投降。
原来,邓艾趁姜维和钟会在剑阁对恃,率偏师由阴平小路出奇兵,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,绕过蜀汉主力,攻陷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镇守的绵竹,逼近成都。刘禅在主降派的劝说下打开城门,牵着棺材献上印绶主动投降。
驻守剑阁的蜀汉诸将气得半死,但皇帝都降了,他们只得听从命令,就地投降钟会。
对于这件事情,和蜀军一样郁闷的还有钟会。
前面说过,攻灭蜀汉这个大功本来是为他准备的,现在等于被邓艾截胡了。如果是心胸开阔的人,纵然遗憾也会顾全大局,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。
但钟会显然不是这种人,他气量狭窄私欲极重。邓艾绕路进攻成都时,约诸葛绪合兵一处,诸葛绪以没有西军的命令为由,拒绝了邓艾,坚持与钟会会师,这是尊重钟会的举动。钟会却担心他来了抢自己的功劳,便诬陷诸葛绪畏敌,将他押解回魏国了。
以此为例,大家可以想象一下,当他得知灭蜀大功被邓艾所得时,会是怎样的心情,估计吃了邓艾的心都有。后来,邓艾果然被他和监军卫瓘害死了。
姜维对蜀汉忠心耿耿,他会降魏,也是因为看出了钟会的为人,想从他这里想办法,达成恢复蜀汉的目的。
降魏后的姜维,时常劝说钟会自立。钟会本就野心勃勃,姜维的劝说果真令他动心,刘备能据蜀地与曹魏对抗,成就霸业,他为什么不能?于是真就起兵造反,进军成都自称益州牧,下一步就是称王称帝。
他敢这样做,也是因为诸葛绪和邓艾都被弄走了,司马昭派往蜀汉的这支大军现在只有他一个最高统帅。再加上姜维统帅的蜀军,共有20余万人马,已经具备割据一方的资本。
接下来,姜维向钟会进言,杀尽军中魏将以绝后患,理由是他们对司马昭还有忠心,将成为不稳定因素。
这话倒也没说错,魏军中大部分将领其实不愿跟着钟会造反,全家老小都在曹魏的地盘,造反岂不是害了全家人?更何况,他们是来灭蜀汉的,一下子莫名其妙地成了判军,心理上完全没有准备。
钟会也知道他们的心思,还真准备依姜维所言杀尽魏将。
如果他真这么做了,姜维下一步就是杀了他,然后召集蜀军救出刘禅,复立蜀汉。魏军群龙无首之下,肯定不是姜维的对手,用这个计划还是很有翻盘成功的可能性的。
大概真是蜀汉气运已尽,钟会和姜维密谋的消息走漏。愤怒的魏将发动兵变杀了钟会,姜维知道复国无望,遂自杀殉国。
这次兵变,魏将最恨的就是姜维,认为是他从中挑拨才会导致钟会反叛的局面,便对他剖腹取胆以泄愤。据说姜维的胆也是与众不同,足有斗大,难怪敢于在蜀汉、司马昭、钟会三股势力上面谋划走钢丝。
发布于:浙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