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“古冀州”:考古发现印证历史,难怪冀州成为“九州之首”


或许,由于民族迁徙(新地沿用旧有地名),以及行政区划的演变,最终源于晋南的“冀”,成为了河北的简称。类似情况还有“鲁”,鲁地原本在河南,后来却成了山东的简称。

尧舜与古冀州

史记记载:“舜,冀州之人也。舜耕历山,渔雷泽,陶河滨,作什器于寿丘,就时于负夏。”

正常来说,以帝尧与舜的交流、与当时交通条件来看,尧都平阳应在冀州、或在冀州附近。汉书记载:“冀州,尧所都,故禹治水从冀州始”,认为帝尧之都也在冀州。

极为巧合的是,在古冀州范围内,现代考古取得重大发现,由此也反证了中国史书的可信度。

在山西临汾襄汾县,考古发现“陶寺遗址”,由于该遗址的诸多发现与帝尧所在时空、以及经历相符,因此被普遍认为是尧都平阳。关于该遗址诸多的重大发现,网络上早已连篇累牍,笔者就不多说了。

其中,需要注意的是,陶寺遗址与周家庄遗址(位于运城绛县,与陶寺相距40公里,规模高达500万平米,距今4300年后开始迅速发展,因此或为帝舜之都)大致都位于汾水与黄河之间,都位于古冀州范围内。

古冀州与中州

谷梁传记载:“冀州者,天下之中州,自唐虞及夏殷皆都焉,则冀州是天子之常居。”换言之,因为是帝王居之,故而被称为“中州”,故而成为九州之首。当然,还有依大禹治水先后、五行次序等不同的说法,但古代更多还是认为帝王居之,所以才成为九州之首。

但笔者认为,冀州被称为中州,应与“地中”文化有关,即中州更应该解释为“地之中央之州”。这种解释可不可信,不妨看看下面非常“巧合”的一幕。

所谓“地中”,就是地之中央,这是古人地理认知的局限性。周礼记载“日至之景,尺有五寸,谓之地中”,就是夏至日正午日影长度一尺五寸之地为“地中”,西安、嵩山的纬度线测影都为一尺五寸。古代都城很多都位于西安、洛阳一带,而在嵩山告成镇上多有测影建筑,元代还在此设立观星台。因此,中国称为“中国”,与地中文化密切相关。

但鲜为人知的是,在“一尺五寸为地中”之前,周礼记载的地中标准是“一尺六寸”!而陶寺遗址、周家庄遗址的日影基本上都是一尺六寸,它们位于当时认知的地之中央,这就印证了周礼记载。陶寺遗址考古时,出土一件木胎圭尺,在夏至日影之处有特别的刻画(现代复制后有过实测),因此陶寺先民必然已有“地中”概念。

还有一个难以解释的巧合之处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(距今6500年,出土立表测影工具)位于北纬35°44′50″,陶寺遗址位于北纬35度52分,周家庄遗址位于北纬35.492085,三者纬度竟然高度一致,也即夏至日影都是“一尺六寸”。为何如此?难道地中概念始于西水坡遗址,一直传承下来,故而古人特意选择日影“一尺六寸”的陶寺之地建城?

总之,尽管其中还有很多未解之谜,但以地中角度来看,古冀州被称为中州,应该还因为古冀州是“地中之州”,因此古代史书上也说“冀为天下之号”、“中国总谓之冀州”。

综上,古冀州成为“九州之首”,起初应是“地中”所在,尧舜之都所在(当时未必有“冀”之地域称呼),或在大禹时代或在后世,逐渐出现了“冀”地,又因为曾是帝王与古之地中所在,故而位居“九州之首”,乃至一度成为文人笔下“中国”代称。后来,因为迁徙与行政区划的原因,导致“冀”成为河北的简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《忘川风华录》buff队怎么搭配 流血buff队搭配攻略
5款最佳雷蛇耳机推荐